文學

《黑盒子裡的夢》讀後感|一部電影的不同、一本書的差距-記起、找到喜歡電影的理由

幽暗的黑盒子,能通往最斑斕迷人的夢境
電影,就是內在宇宙的鑰匙

  深愛電影,也認真看電影,為不負影院裡的流連時光,影癡男孩彭紹宇提筆寫下這本私人觀影筆記。曾受邀書寫多個觀影專欄,他的觀看範疇豐富多元,對影視動向、時事議題擁有敏銳的觀察。他的文字則具敏感共情的性格,擅於捕捉人物間埋藏的幽微互動,憐惜故事背後勾勒的細密情思。《黑盒子裡的夢》收錄了四十篇觀影筆記、兩本書的閱讀心得,以及兩篇影視產業現況分析。這是彭紹宇的第一本書,也是電影之愛的具象示現。

#黑盒子裡的夢 #DreamingInTheBlackBox
#彭紹宇 #時報出版

「沒有哪部電影非看不可,也沒有什麼電影不值得一提,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哪部作品的某段劇情或對白,將可能改變人的本質。」

  感謝電影,讓我認識了一位總是帶給我驚喜的奇蹟男孩。

  紹宇每次的近況更新,總是令人驚喜,影展媒體證、畢業生彩帶、頂尖研究所、專欄作家---成書的作家。一切不太會想像到的事情,就這樣在身邊現在進行式地真實上演。

  認識紹宇是大學時候的事情,終於挺過了大學前段繁重必修的轟炸後,大二下的我著迷於以往在升學牢籠中還不具備足夠的生命經歷,不懂得欣賞的各色小眾類型電影。「喜歡作品與否」是一件非常講求緣分的事情,當創作者與受眾處在同一頻率,直擊內心的共感與理解便能打破所有藩籬,而電影,當然也包括在內。

  在電影上映之前,片商通常會採用媒體試映會或是邀請KOL去公司秘密試映的方式,來得到初步評價,進而順勢炒起熱度。由於資源上的優勢,五大片商的活動總是門庭若市,往往在場外就舉辦起一場認親盛會。相對地,小型片商的試映雖然沒有那麼熱絡,卻往往吸引了一群更專注於電影本身的影迷。某天當我滑著臉書,發現在這群不算大的母數中,居然有一個和自己同年、就讀同一所學校,也同樣著迷於廣袤電影世界中的存在,於是,我按下了臉書上的那顆「發送訊息」。

  不敢說自己是影評人,過往時常書寫電影觀後感時期的我,雖然頻率相近卻難免帶著點較勁心理,不那麼懂得欣賞彼此觀點的歧異之處。這次紹宇的文集算是我第一次不帶著任何先入為主的想法閱讀同窗好友的文章,書中主要收錄的恰巧與我最常涉獵的歐、美、日、港澳劇情片幾無重疊,而是紹宇相當熟悉的韓國電影,並穿插台灣以及世界各地的類型電影。類型的歧異,對新知的吸收欲自然又來得更強。

  紹宇是一位很「現實」的影評人,當然不是說他的個性,而是他往往能藉由虛構故事情節中的暗喻與影射,進而對「現實」生活提出具建設性且不一廂情願的反思。我其實算是蠻排斥南韓電影的,總覺得過於煽情造作。然而紹宇由劇情延伸出的歷史反思,在看完書的此刻,或許不是直接來自書中那些我其實不太熟悉的電影,紹宇在書中提到的「和之前的自己多了一本書、一部電影的不同」默默但確實地發生了。代表的歷史事件與價值觀儘管不盡相同,而銀幕與形塑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人生經驗之間的連結是一樣的。電影給我的,是少時《我的少女時代》帶給我的愛情憧憬,是長大後隨著《敦克爾克大行動》的戰士們歸來的喜悅,是和邱吉爾一起面對《最黑暗的時刻》,凝聚全國士氣的振奮,是對於《柏靈頓熊熊》中完美家庭關係的欣羨。

  而電影,也讓暗處的我得到陪伴。是《明月幾時有》從日據、英治到回歸的迷茫長問,是《29+1》中的人生關卡,是《骨妹》裡對逝去最美好時光的緬懷,族繁不及備載。

  在看這本書之前的我,對於時下電影潮水般的發行現況是反感的。主流影壇類似主題的複製貼上,系列作品、電影宇宙無休止、比八點檔更嚴苛的進入門檻,看電影,似乎漸漸不是一件那麼快樂、充足的事情,有多少人身陷其中,為賦新評強說愁?

  幸好世上還有像紹宇一樣的觀影者,堅毅、真心地一筆一劃記錄下生活與電影間的寶貴連結。相信如我一樣對商業元素複製貼上感到厭倦,或是還沒接觸到這麼多形形色色的電影的受眾,都能在這場黑盒子中的夢裡,找回、找到自己當初愛上電影的理由。

  對我來說,是對於理想生活樣態的具體想像,是古今類似僵局的振奮解方,是有人一同分享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傷感與幽暗,是

「電影的發明使我們的人生延長了三倍。」

「電影,就是內在宇宙的鑰匙。」

完整封面設計
給大家看看我帥氣的同學!

#應該是這陣子跟電影最有關的文章了XD 認識紹宇是在我生活中被電影徹底塞滿的2017,…

柏c的電影雜記發佈於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柏C

自從看過《全面啟動》以後深深愛上電影的斜槓AI工程師,電影文章散見於 ETtoday 新聞雲、udn噓!星聞、開眼達人影評、幕迷影評以及PTT Movie板。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