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是由《絕地救援》雷利史考特執導,萬磁王麥可法斯賓達和《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凱薩琳華特斯頓主演的《異形:聖約》。本片作為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三部曲的第二部,故事上承《普羅米修斯》下啟《異形》。講述在普羅米修斯號失蹤十年之後,殖民船”聖約”號前往太空為人纇找尋延續生命的新淨土,卻在一次意外中發現一顆極度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這場冒險究竟是天堂之路?還是地獄之門?
整體來說《異形:聖約》給我的感覺像是動作刺激版的《普羅米修斯》,找回了《異形》系列的戰慄,也延續著《普羅米修斯》中對於生命的哲學辯論。這樣的平衡雖然讓戰慄感跟哲學性都不如前作傑出,但以商業大片來審視的話,這樣的節奏跟調性老實說還蠻令人喜歡的。讓行為的背後,不再只是愛恨情愁;讓娛樂不再只是純屬娛樂。除了劇情外,《聖約》在電影技術的表現也非常讓我喜歡,就從這方面先開始講起吧:
久違的大銀幕感動
科幻片之所以能不同於一般商業大片,最大的原因是能滿足觀眾對未來生活的想像。《聖約》在動畫方面雖然沒有特別突出,但在硬體上真的毫不花假。簡簡單單的用了一趟太空船的例行檢查,便勾勒出了導演對太空旅行的想像。未來感的設備加上宇宙中一望無際的遼闊構圖,在視覺上真的非常過癮。除了宏觀的視覺之外,本片在小地方上的美術也非常精細,標本、胚胎跟異形誕生,都展現了在這個動畫當道時代下難得一見的紮實製作功力。
本片的音效營造出的戰慄氛圍也是一大亮點,靜至落針可聞的一片寂靜加上演員瀕臨崩潰的精彩演出,讓每次異形出場前的張力都非常的飽滿。雖然異形對於現代觀眾的胃口可能已經不夠驚悚跟噁心,卻還是很完美的透過劇情張力和精緻的美術塑造出一個讓我無比緊張跟投入的故事。唯一比較可惜的是人物刻劃不夠深入,所幸本片的緊張程度能讓我無暇思索這個缺點。
恐懼元素
本片在恐懼元素上的運用讓我在觀影過程中非常緊繃。像剛剛提到的,異形對我們來說,其實已經很難單憑本身營造出有壓迫的恐懼感。但雷利史考特很成功的用了很多能讓我們感到痛楚的元素,生產、爆體而出、破體而亡。你不需要真的恐懼,但眼睜睜看著這一幕幕的慘劇就足以在觀眾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除了痛之外,再加上異形的口水、星球上的濁水、稠稠的異形蛋諸如此類噁心的元素。痛楚跟噁心雙管齊下,加上更擬真的電影手法,完美詮釋嚇人又迷人的雷式異形病態美學。
造物主跟創造物
戰慄跟享受之餘,我覺得《聖約》最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透過異形的起源,去探討造物主跟創造物之間的關係。《普羅米修斯》中的工程師創造了人類,人類創造了合成人大衛,而大衛創造了異形。但在《普羅米修斯》和《聖約》中,上下層的關係卻不是絕對的。《聖約》中異形撞爛了有大衛的監視螢幕;大衛不甘屈居於生命有限的人類之下,而選擇在地獄中成為一個擁有無限生命的創造者。大衛成功和異形溝通,蕭死在大衛的”愛”下,丹妮絲因為沒向瓦特交心而敗在大衛的陰謀之下(在貨機上瓦特吹上帽子的一幕就強烈暗示著大衛)。在表達這種創造物反噬造物主、子代弒親的同時,也點出了溝通或許是信任的方法。
大衛自認創造了最完美的有機體,人類創造了體能跟智慧最極限的合成人,創造明顯是一種滿足的行為。但最偉大的不是創造,甚至最愚蠢的就是去盲目的崇敬創造者。工程師星球的人(應該也是工程師創造的人)死於大衛之手,瓦特死於對創造者和自我之間的拉扯。比起《普羅米修斯》,《聖約》更尖銳的去戳破了那種對創造者盲目的美好想像。創造不應該是絕對的支配跟利用或是單純的滿足,應該是像普羅米修斯一樣。我給了你聖火,我給了你生存條件,而不是生活方式。我覺得導演用噁心的異形,表達出了控制慾的反噬,並向現代社會呼喊,任何有目的創造,病態的單方向的愛,很可能都只是創造怪物。
自我好不好?
大衛因自我而魔化,第二代艦長(真的不記得他的名字QQ)因自我而誤判,瓦特因自我而死(或是魔化成大衛)。《聖約》中其實對自我提出了很多批判,很多觀眾眼中白癡的行為,都是因為角色的自我而產生的。我們因自我而存在,卻因極度自我而死,因失去自我而死。當大衛執著於創造欲之中,他分不清拜倫和雪萊;當艦長的信心被徹底擊碎,他拿起伊甸園蘋果,摸了致命的異形蛋;瓦特服從的設定跟自我的拉扯,讓他壯烈身死或是徹底魔化。當自我掉下了天秤,不就像是潘朵拉的盒子,美麗卻又使人殞落嗎?
整體而言,《聖約》是一部接近完美的商業大片,不只在視聽效果上窮奢極慾,同時把普羅米修斯中的申論題轉化成直球。雖然場景在外星,暗喻的卻是滿滿的人性,結尾的回馬槍使警示寓意更加濃厚。異形跟人性讓本片在商業和內容上取得平衡,又能看到演技派的法鯊也相當值回票價。唯一比較可惜的是埋的問題太多,卻沒有辦法一一解釋,只好讓我們自己腦補。但我依然覺得無論是喜歡生理的刺激還是心理的刺激,只要你不怕噁心,《聖約》絕對是一部能滿足各種觀影需求的好作品。
柏C的推薦指數:8.4分
柏C的2017影評/心得總目錄[點我]
歡迎按讚追蹤我的FB粉絲團[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