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影評/心得】《敦克爾克大行動》殘酷輝煌的一頁二戰

mobile01-da4a831bfbe593638c06c2037306e786.jpg

  這次要介紹的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最新作品《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這是改變二次大戰結果的關鍵行動,也是塑造現今世界的決定性事件之一。當數十萬名英軍與盟軍被敵人的武力團團包圍,他們的背後只有冰冷的大海,而敵軍正從四方進逼,隨時可以一舉殲滅盟軍。敵軍利用大規模空襲的方式攻擊海灘上無處可躲、彈盡援絕的盟軍。為此,英國下令出動各式大小船隻,冒著猛烈的戰火,出發拯救盟軍。希望是他們唯一的武器,存活就是勝利。

photos_15005_1500276085.jpg

  雖然說「敦克爾克撤退」是一場既定的歷史行動,諾蘭依舊展現他優異的劇本調度,不僅用陸、海、空三個面相全面的去建構這場撤退行動,更巧妙的交錯三個空間尺度週、日、時的時間尺度和次序,從每一個角度設身處地的用「眼神」和「所見」去還原敦克爾克戰場的樣貌,像掃雷艦的空戰,就能有戰機、民船和水中的士兵三種視角。在竭盡所能讓觀眾身歷其境的同時,三維的視角帶來的時序交錯不只是諾蘭擅長的非線性敘事,也調和了三線長短各異的時間尺度,讓整個行動更為緊湊。逐漸匯聚三條線的同時將所有的電影能量灌注在其中一次的救援,呈現最飽滿的情感渲染力,又能達到「以一喻眾」的效果,更免去了重覆帶來的尷尬。

photos_15005_1499391759_c1bdad5f07cf76b715dfba37e6448da2.jpg

  除了逼真至極限的70mm IMAX畫面以外,《敦克爾克》在聲音上無論是槍聲或砲轟也幾乎完全沒有柔化,槍槍到肉尖銳的重現身處戰場的無助和恐懼,配上漢斯季默步步進逼的配樂和秒針滴答滴答的音效,撤退急迫絕望的氛圍更立刻油然而生。在構圖上除了空軍外完全沒有德軍的影子,但無形德軍的攻擊卻塑造出無所不在的壓迫感,完完全全的復刻了敦克爾克當下四面楚歌的困境。乾淨至詭異的沙灘也傳達了一個清楚明確的訊息,這群士兵無暇他顧的只想回家而已。同時電影更聚焦的把重點收束在這場行動的無形敵人-時間,在敵人的環伺之下,時間才是這場行動的最大對手。全片在敦克爾克海灘拍攝,甚至將IMAX攝影機帶到天上空拍,無論陸、海、空逼真至極限的戰場視角,或是年輕演員詮釋下驚惶失措的戰場新丁帶來的絕望和焦躁感,諾蘭真的像他所說的將觀眾帶回敦克爾克這場戰慄驚悚的撤退行動。

photos_15005_1500366906_61843652cd4474610fdab37ac619edc2.jpg

  在表演形式上,新聞之前就有說這是諾蘭最接近「默劇」的一部片,但卸掉文字的修飾和包袱後,演員最真誠的肢體語言加上純粹的視覺體驗和聽覺震撼,反而更增添了《敦克爾克》的情緒渲染力。片中沒有一個固定的主角,而是戰場中最真實平凡的每一個將官、士兵和平民。陸、海、空三面都展現了各自在生存、勝利和目標之間的掙扎,無論是陸軍亟欲回家和人性道德間的兩難,或是船家和空軍冒險救人或是明哲保身之間的拉扯,都讓這場戰爭中不分善惡的「人性」被發揮到極致。《敦克爾克》不像一般的戰爭片放眼全局,反而細膩的去揣摩戰爭下的每一個人,描繪戰爭帶來的殘酷、鐵血和它激發的人性光輝和勇氣。「你那時候在哪裡?」「放心吧!他們知道你在哪裡!」用陸軍、船長和空軍的對話,《敦克爾克》用人的脆弱極小化了戰爭下的每一個人,也用人能帶來的改變極大化了每一個人。除了一將功成的戰爭英雄以外,其實每一個人都默默的為勝利做出貢獻,為撤退製造契機。

photos_15005_1500366909_90ee5b516f63183fe1bffe7c908ad48b.jpg

  「這是一個40萬人回家的故事。」敦克爾克名為撤退,其實更是一場「回家」的行動,諾蘭用海軍徵用民船的切入點將「家」的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當生理和心理都被諾蘭帶回敦克爾克戰場的同時,在電影當下對於家的渴望是無法言喻的,聽到肯尼斯的那聲「家」,立刻感動的紅了眼眶。而無論是船上的老幼,或是本島的婦孺,「是我們決定要打這場仗,為什麼要讓孩子們上戰場?」「所以我們要帶你們回家。」因為接近「默劇」的形式,讓時間和不安自然而然的延長和擴大,於是《敦克爾克》並沒有使用過多的言語去煽動觀眾的情緒。在情感上電影單純的交錯「亟欲救援」和「亟欲回家」的心,佐以撤退行動的凶險和緊迫,純粹的傳達那份歷劫歸來後的喜悅、振奮,和家鄉溫柔的雙手(雖然湯姆哈迪飾演的飛行員費洛還是充滿英雄色彩)。撤退並不光榮,但人性的輝煌徹底的照亮了這片絕望沙灘上的每一個人,迎來了曙光。

photos_15005_1492142479.jpg

  超乎邱吉爾撤回三萬人的預期,敦克爾克撤退中成功撤退的33萬人為未來同盟國的反擊存下了關鍵性的力量,「包容自己的失敗,才能造就下一次的勝利。」當在外打拼的青年落寞歸來時,家伸出了最溫暖的懷抱,留下了勝利最關鍵的曙光。「我們在海灘作戰,我們在登陸點作戰,我們永不投降!」諾蘭也像在《全面啟動》和《星際效應》中做了一體兩面的收尾,「活著就夠了!」迎接士兵的瞎眼老人說。雖然和馬革裹屍的戰場思維大相逕庭,但無論撤退、戰敗或投降,即使還得重回歐陸的修羅場,只要生存就還有希望,存活就是勝利!而成功背後的必然犧牲,是諾蘭一貫冷酷與動人並存的風格。皇家空軍有一句箴言「在逆境中飛向群星」,湯姆哈迪貫徹精神的奮鬥是犧牲也是拯救,是投降卻為未來的戰役點燃希望,支撐著這一切的,是家。《敦克爾克》不只是諾蘭反璞歸真、如臻化境的大師之作,也是他最感性和振奮人心的溫情告白,是今年無論如何都必須看的電影作品!(雖然用槍砲來告白有點刺激XD)

柏C的推薦指數:10.0

柏C的2017影評/心得總目錄[點我

歡迎按讚追蹤我的FB粉絲團[點我

#滿分推薦! #本週最強檔 #暑假最強檔 #年度最強檔 【有雷影評/心得】《敦克爾克大行動》重返敦克爾克 https://pocmovie.com/blog/post/65778751 先說結論好了:只有諾蘭可以超越諾蘭! 對我來…

柏c的電影雜記貼上了 2017年7月20日

You may also like

5 則留言

  1. 真的覺得這次諾蘭在敦克爾克大行動中純粹用畫面、聲音去訴說情感的方法很棒!沒想到諾蘭除了複雜的劇情外也能這麼感性!

  2. Hi~
    本來還在思索這次剪接的三線邏輯的時候,諾蘭就突然投下「Home」這顆感動的震撼彈,當下真的感動到好想哭好想大聲鼓掌阿!

  3. 看完反而只有小小的怒火,為了法軍而怒。電影本身拍得很好。但法國的軍隊幾乎沒被提及。法軍在斷後時集結了24個步兵師。其中法軍主力第一步兵團全員被俘,如果法軍沒有掩護,發電機行動不可能完成。法國為了敦克爾克投入許多的兵力,救援船。但在敦克爾克行動中卻被告知英軍優先。為此英國人甚至開槍殺盟軍。在敦克爾克大撤退後,此時返回法國統帥殘餘的英軍部隊。他判斷法國已快淪陷,因此向英國首相邱吉爾建議再進行一次從歐洲大陸撤離的行動。邱吉爾不允許,他認為英國軍隊繼續在歐陸存在的必要性,就是要法國人感受到英國人的支援。但布魯克回應到:「人都死了還能夠感受什麼!」獨留法國螳臂擋車,法軍慘敗。

  4. 除了肯尼斯布萊納留下來帶點浪漫的結尾,其實諾蘭已經在撤退時透過英國人只顧自己的心態,某種程度忠實地反應歷史事實了~
    而且最後菲昂懷海德唸完報紙後抬頭偷看興奮的哈利又低頭的那種茫然神態,或許也是在提醒我們在英國本土以外,殘酷的戰爭還沒有結束,並且還在等待他們再次浴血奮戰。

    1. 我後來看到資料,在成功撤回的33萬人中,其實還是有大約95000人的法軍,以及33000人的比利時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