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東京影展 亞洲未來競賽單元
★ 第5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等七項大獎提名
最佳劇情長片、最佳新導演、最佳女主角 林嘉欣、最佳女主角 方郁婷、最佳新演員 方郁婷、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攝影
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因罹患乳癌,抱病帶著兩個女兒芳儀、芳安從洛杉磯回到新店,與疏離多年的丈夫宗輝團聚。芳儀因為中文障礙在班上成績嚴重落後,被同學戲稱為「美國女孩」。橫衝直撞的她面對母親生病深感無力,最渴望的就是回到美國。隨時擔心癌症惡化的莉莉不能諒解芳儀的各種叛逆行為,家庭成員之間的緊張關係一觸即發。在文化衝突、經濟、疾病等壓力之下,莉莉與芳儀的衝突節節升高,並在小女兒芳安於SARS期間被醫院隔離時達到高峰。莉莉原本即將分崩離析的家庭,因一場意外的疫情被迫面對彼此的心結,進而獲得重新開始的契機。
前陣子金馬影展期間,相較於其他影展作品的各有所好,《美國女孩》在我的朋友圈裡捲起了一股口徑一致、全面好評的旋風。按捺不住好奇心地我在看完預告片,正式進電影院看《美國女孩》之前,卻始終抱著既期待又怕期望落空,忐忑不安的心情。若我們談論「標籤」,相比於「美國人」,相信我們的成長環境中都有更多更惡意、更難以啟齒的標籤;若我們審視「境遇」,既有的世界一夕之間崩頹,被迫適應另一種生活固然難受,但還有很多人,看都沒看過外面的世界。因此,我相當擔心《美國女孩》的主軸,對我而言是有距離感的,是不足夠悲傷的。
而在電影播畢畫面轉黑,由陳綺貞演唱的主題曲《盡在不言中》緩緩傾瀉出之際,我懸著的心終於放下,我終於確定:《美國女孩》是近幾年最觸動我的台灣電影。
《美國女孩》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節制」。啟發自導演自身的生命經驗,卻並沒有被主觀情緒主宰,變成我憂慮中的那種樣子,相反地,電影適度的留白,讓觀眾得以投射自己的個人經驗與情感,進而與劇中人物產生共鳴。
攤開《美國女孩》的劇本,其實就是剛出社會的我,以及我們的父母這兩代人二、三十年來的家庭生活縮影。賭氣、爭執、衝突、釋然,從電影的第一分鐘到最後一分鐘,哪一句台詞、哪一個情節無法似曾相識的對應到我們自身的生活經驗?一心想「為孩子準備最好的」,聽到「孩子真正想要的」卻立刻拒絕甚至惱怒;老是拿「你們現在」和「我們以前」相提並論,這樣的家庭關係,又怎能不暗潮洶湧?
相對地,當直球屢遭接殺,孩子於是武裝起自己,也以最強硬,最無濟於事的方法進行反抗,妹妹的「我就是不喜歡,就是不要吃」,以及姊姊的「買書桌買到變梳妝台」和「我要回美國」。而除了世代之外,夫妻之間亦然,從對癌症治療的態度,到對孩子的管教,到工作與金錢問題,總是會有很多歧異的觀點,卻無法被耐心理解並展開對話,最終往往倉促地化為一句:
「難道我在你眼裡就這麼自私?」
當我們定焦於這些充滿代入感的日常,家,似乎是個終日互相廝殺的戰場。然而若把焦距拉遠,當視野變得遼闊時,那些日常以外的部分也將映入眼簾。
「我只是覺得,她可以做得更好。」
「這如果已經是她的最好了呢?」
全知的我們,可以看得比劇中角色更多。除了吃聖代,迎接爸爸回家那最好,卻也再次因為媽媽的擔憂草草收場的一天外,對家人的關愛,早就一處又一處的展現。在家長會上為女兒發聲的媽媽,把老婆和女兒的願望放在心上,看著支出費用的爸爸;還有前一秒抱怨老婆真會挑時間打電話,前一秒還在氣女兒就不能理解自己生病,憤恨地丟東西的那些瞬間,下一秒,又都化為無盡的擔憂、抱歉與關愛。
然而一方面是我們真的不知道,一方面也是我們卻往往反射性地做出反應,無暇細思那是否是對方表達關切的方式,深陷於那些互相傷害的螺旋,而忽略、否定了對方的付出,總是覺得還不夠好,覺得可以更好,但這或許已經是現階段所能做到的「最好」了。
「如果你只是想逃避,那到哪裡去都一樣。」
「妳以前在美國的時候,不是最討厭剪 Coupon 了?」而最後,回美國就能一切照舊的「美國夢」,終究只能是奢望。前陣子我剛好在看一本地誌文集《我香港,我街道》,其中提到人與空間的交互作用,才能造就其獨特意義。人生是沒有復原鍵的,不同的人遇上不同的事物,意義終將不同。《美國女孩》以自身經歷作為引子,帶出每個人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有過,對於家庭關係的質疑與不滿。在探討的過程中,又適切地不把演講比賽、SARS,與妹妹歸家等預想中的情緒高潮煽情地填滿,而是淡淡地留白,靜待銀幕對面的觀者以自身經歷將其補上。不必是「美國女孩」的我們,也都將能在其中,看到我們生命經驗的倒影。
「梁芳安。」
銀幕暗下的這一刻,在陳綺貞的歌聲中,我似乎變成了迫不及待下樓去的梁芳儀。眼眶裡的淚水終於止不住地打轉,一切的一切,盡在不言中。
柏C的推薦指數:9.2分
爽度:8 劇情:9 氣氛:10 演技:10 題材:9
柏C的2021影評/心得總目錄[敬請期待!]
歡迎按讚追蹤我的FB粉絲團[點我]
Btw 書店、電腦課,和馬場的三幕真的讓我看得好抖好緊張,想說我以前做壞事都很容易就被抓到了QAQ
另外這算不算是一部另類的台灣健保宣傳片(X
《美國女孩》電影預告:
《美國女孩》電影主題曲「盡在不言中」:
你可能會喜歡的文章:
人與地方:
家庭與世代關係:
#本來一直很擔心過譽! #沒想到真的非常不錯! #大人看大人小孩看小孩! #金馬新導演新演員攝影! 《美國女孩》不必是「美國女孩」,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3 則留言
可以想見「國片」通常會在PTT上引起不少討論XD,轉錄於下:
推 bsp0919 : 大推 導演真的很懂控制力道
→ bsp0919 : 卻又讓有同樣經歷的觀眾直面那些苦痛的部分
→ bsp0919 : 我下午看完到現在有點無法抽離
→ bsp0919 : 看著專訪文章照片裡面方郁婷的眼睛就覺得想哭
真的恰到好處地讓人可以帶入自己的生命經驗,我早上看完,現在也是一看到預告眼睛就紅紅的QAQ
推 salvador1988: 看到剪coupon本來還想說拿優惠有什麼好討厭的 但查
→ salvador1988: 了一下發現那是她們在美國經濟沒有很寬裕的象徵
嘿啊~聽起來不是因為喜歡省錢才剪的XD 美好的時光中難免有些怨懟,但事後回想起肯定都是很重要的記憶啊~
推 a80568911 : 推美國女孩 昨天二刷依然感動
希望好的電影能被更多人看到!
噓 jfgt7j8qgx : 「我們的父母這兩代人二、三十年
→ jfgt7j8qgx : 來的家庭生活縮影。」???
→ jfgt7j8qgx : 是你太有錢還是我太窮?
→ jfgt7j8qgx : 怎麼我沒有移民美國的經驗?
推 uilin112500 : 導演的敘事方式和節奏掌握的很不錯,整體流暢,淡淡
→ uilin112500 : 的卻很深刻,描述女兒的部份很真實,其他人較少著
好幾幕我們家都有上演過類似情節,我覺得專注女兒,其他角色只丟出一些線索是好的,不然應該會變得很大一包XD
推 joey0602 : 講家庭關係又不只有著重移民這點而已
每個家庭的引爆點可以是任何不一樣的事件,「逆移民」是芳儀家的引爆點,隨之而來衝突與和解的過程,我覺得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自己過往生命經驗中的影子~
推 sweetmita : 其實不用移民美國啊 比如轉學或跨縣市讀書(尤其是
→ sweetmita : 鄉下到城市)這類的格格不入感不少人都有過吧?
→ sweetmita : 不過這邊的縮影 原po應該是指家庭關係和台灣教育~
家庭關係又更多一些,有些情境真的太類似了!另外升學進一所新的學校,重新分班也都難免有格格不入的感覺~
→ l22573729 : 就幸福路上那套
→ l22573729 : CCR回鄉產生的不適應感
→ l22573729 : 小孩就不是台灣人
我覺得《美國女孩》在自我的部分算是「節制」的,也讓我們得以將自己家庭互動 & 適應環境的經驗,代入那些衝突與釋然的場面裡~
推 Enzofulgura : 大推 這部片準備來二刷
→ jump9128 : 剛看完,就是在探討壓力與家人的愛,莊的爸爸難為,
→ jump9128 : 在家人前要扮演理性不動搖的角色,但對於孩子的認同
→ jump9128 : 以及叛逆期教育有些逃避也有著孩子走偏了瞬間強制要
→ jump9128 : 把孩子拉回來的失控
莊的角色對於妻子的病情也是,即使表現的樂觀堅強,肩上又何嘗沒有山大的壓力?
今天看到 Joeman 在冰淇淋對決裡點了雙聖最「奢華」的「環遊世界」,立刻就想起了《美國女孩》的母女們!之後一定要找時間,回味一下雙聖獨有的氛圍~